学生经验交流
首先感谢提交建议、意见以及分享参会感想和经验的同学!
如果你也参加过2024博士生国际招生面试交流会,欢迎将参会感想或经验发送至:
phd@phdchina.org
下面是参会学生已提交的全部建议、意见、感想以及参会经验。
以下是2024参会学生反馈信息:
非常感谢能够有这次宝贵的机会与国外的老师交流,所有工作人员都很nice。唯一有一点遗憾的是,本次活动中参与的国外高校数量还是比较有限,尤其是很多排名很前的欧美名校并不在这次活动范围内,因此可能会略微影响参与同学的积极性。如有可能,是否可以请求在未来多多纳入更多排名更高的学校呢?十分感谢,祝好
作为一名研二的学生,非常感谢博士生交流会的举办,让我提前了解到了申博的流程,并有了在现场与教授和其他申博同学进行交流的机会。博士生交流会的参加让我了解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非常感谢博士生交流会的举办,祝越办越好。
建议:没有特别的建议,真的非常非常好,获取超级多有用的信息,所以很感谢❤️
参会感想:想谈谈了解这个项目的整个过程,我从一开始就想出国读博,研一参加的是研究生交流会,最开始从学校国际合作处了解到的时候以为是同一个,加入以后才发现不一样,发现更具体更细致。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非常焦虑和迷茫,不知何处入手,自从黄老师开始主持第一次线上大学宣讲,就对整个申请流程有了大概的了解,后续越来越多的宣讲,申请过程就慢慢清晰了,我觉得这给我一种非常好的信息铺垫。在准备材料线下活动的时候,黄老师多次提醒和解答也不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准备,不只是心理层面,还有材料调整的方方面面,真的非常感谢黄老师,很耐心!在线下交流的时候是真的体会到了教授们都很友好,我还记得第一个交流的是墨尔本大学,我紧张的说完自我介绍以后,教授开心地问了一句,是不是在国外带过,英语说得很好,天呐,一下子就拉近了沟通的距离!我真的会在心里高兴很久!后面一个个谈下来,发现不仅突破了英文沟通的障碍,而且也在一次次交流中明白自己申请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明确自己想要申请的更具体的方向。在沟通之前联系过院校的导师,在现场见到了很多导师的同事,一谈起对方立马就会很激动,我们是同事,会提供后续跟进的建议,有一位教授甚至亲自要帮我联系
1.遗憾:对参会的专家很模糊,没有理解清楚是导师还是办公室人员来这次交流会,因此没有积极的预约和在网站上传材料。
2.收获:总体来说收获很多,虽然没预约,但是开放式提问方式也收获很多,因为现场问到和听到了很多网上没有的信息,比如某学校CSC通过率、奖学金申请录取比,尤其是对感兴趣的德国,各条奖学金在一个册子上都列的很清楚帮助很大。
感谢主办方,祝活动越办越好!
今年的博士生交流会从9月的申请经验开始听,申请经验的分享很实用,院校的直播答疑环节特别实用,这次很荣幸可以约到现场的面试,准备相对比较充分,面试的老师特别有耐心,从申请流程到奖学金申请,都讲解的特别细致。很感谢黄涛老师,之前准备过程中比较内耗,老师的建议和分享对我帮助特别大。
很感谢有这次机会,去年还是研二听到研三的一位师姐来到workshop中有很多收获就一直期待今年可以来参加。之前因为自己课题以及想专注准备英语,另外也因为看到庞杂的信息及小红书中各样的推送使我内心十分焦虑,一直迟迟没有投入准备CV和寻找合适的导师中。但因为要参加此次现场交流会,就在前一天晚上终于把CV完整的呈现出来,也在第二天和教授们现场交流中突破了第一步。我和四位老师进行交流,因为没有提前了解学校,都是现场看到鼓起勇气去尝试,但收获了老师们耐心温和的回答,甚至有两位老师留下了我的CV,非常肯定和鼓励我可以去和她们继续保持联系,她们也非常愿意帮助我寻找她们学校的合适的导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非常感谢主办方老师们的准备,也很感谢可以有这样的机会去当面和国外学校的老师们现场交流。
特别感谢会务方各位老师和志愿者的辛苦付出,在活动中更能直接的了解到各个学校的招生信息,来自各个学校的老师都非常热情,在cv修改 导师选择以及奖学金申请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收获非常大。后面期待可以有更多的学校。
参会遇到的老师都特别友善,有跟德国、西班牙、荷兰这边的老师预约了面试,老师都特别耐心地对我的申请进行了指点。
另外,9月份开始的博士生经验分享和院校的直播分享,有很多困惑可以直接在直播间提问,对我的帮助很大
1.人文社科专业相关太少了
2.时间有点尴尬,处在研二来比较早研三来有点晚
3.介绍相对比较浅,更像是和你说如果要申我们学校的博你应该了解哪些网站,你想申奖学金需要注意些什么,,希望以后可以增添比较深度的交流内容,能直接和专业老师进行对话
请在未来多邀请艺术与设计研究背景的教授与院校来参与,谢谢
活动组织的挺好的,但是感觉来交流的学校不是很多呢
建议增加中国香港 澳门地区院校
活动办的挺正规的
非常好,黄老师辛苦啦,感谢博士生交流会!
希望有更多医学院的教授来到交流会现场
老师您好,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不可以来广州举办这种活动。谢谢!
学校还可以更多一点,其他很好。
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和不同大学的教授交流
可以增加一些对国内的对申请流程了解的老师,在同学与国外老师交流之前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准备
建议拿掉“面试”二字,更像是一个政策解读指导填报查找的场合。对于强委员会制的大学来说尚有一些作用,但对于申博找导师来说用处微弱。窃以为,作为一个博士候选人,基本的申请信息、资料、政策都可以自己大致筛选出来,但是最困难的与合适导师的对接却无法给予太大的帮助。参加完此次活动,并与几位咨询者交流后,均感觉带来的实质性帮助很小。
可能对CSC帮助较大,对全奖帮助较小
增加地区多样性,可尝试一年多季
如果招生院校对申请人教育背景有要求的话建议在公示直接说明吧,或者可以拒绝面试,我在系统预约了墨大面试,代表接受邀约,现场却要求先由学生审查本硕学校是非为211以上,且仅接受本硕211以上同学进行面试,因此我准备很久的面试材料没有用上,等待过程浪费了很多时间,有点失望和遗憾吧。其他学校我没有提前预约,排队很久,不过也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获取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面试会现场布置很舒适,希望面试会越办越好。
挺好的,希望可以有更多学校参会。
挺好的,希望可以有更多学校参会。
了解到了很多信息差!很感谢!
这次好像没有上一次机会大。今年都是来介绍如何申请,其实这些在网上也能看到。不用线下专门跑一趟…
扩大范围,增加参会院校,增多博导参会数量
希望可以多请几所学校的教授与导师~
很感谢给大家这个机会,我了解到了很多前言的信息,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些代表只在第一天来了会场,而第一天主要在听讲座,所以错过了。另外就是有一些高校非要现场再填写很长的注册登记信息(墨尔本大学等),非常浪费时间,建议这些下次可以提前发链接填写。再有就是是否能让桌子之间距离再大一些,因为有点挤,大家讨论的时候也会互相影响
有效信息太少,现场能获得的信息网上搜索也可以获得。
可以邀请更多学校来参会
可以多一些学校
希望上海场次的院校数量再多一点 今年太少了相较于北京
学校总数和名校数量都不够,占地最多的墨尔本大学居然还当场搞本科学历歧视。建议对参展学校做基本要求,QS排名在前面不一定就是名校。
黄老师太好了,大钟老师太好了,博士生交流会太好了,祝博士生交流会越来越好!很幸运在平台上填写信息后收到了对口老师的邮件联系,非常感谢PhDWorkshop的神奇力量。如果建议的话,可能增加线上面谈渠道能吸引更多学校参加。不过已经很好很好很好了!非常感谢!
交流会密集高效的见到各个学校的老师让人感到兴奋,同时也会感觉到时间紧迫。
希望有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
首先、希望上海的见面会能安排到周末或节假日。因为平时我们要上班。
第二、我个人觉得欧洲的大学来得少。教育学的大学更少,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教授。希望增加教育学大学数和教授数量。
第三、各国需要至少一个咨询签证问题的人,要不大学的教授不懂,签证信息无法获得。
暂无,已觉得很好
不了解如何预约面试,希望下次可以宣传更明确,希望可以加入csc联合培养博士招生的类型,大部分是攻读博士不是联培项目
现场参会的墨尔本大学与实际线上的申请系统不同,我虽然通过了系统预约,但是被现场告知没达到绩点要求,没给予面谈机会。
增加更多学校,扩大规模,扩大空间场地,包括咨询和讲座会议室。加油!谢谢!
谢谢工作人员们的组织!
希望可以有香港,韩国,日本等学校,希望明天可以提前一些,感谢!
希望越办越大~官方机构支持最好,已经发展到很好的平台了很感谢
非常好的交流平台,谢谢~
感觉办的挺好的,只不过感觉今年有点晚,时间上很紧张,祝我好运吧,如果我上岸了会和黄哥分享好消息的。
感想:在场的老师都非常好,耐心地解答问题,对聊天的几所学校印象都非常好。
意见:可扩大影响力,邀请更多的院校加入。
如果学校只要211,985建议直接写出来
增加北美的学校。
我觉得办的很好很有意义,也希望对所有来的老师进行一个培训或者筛选,不可否认能来的老师/教授可能确实很有实力,加上可能由于人多比较心烦,有些老师的风格过于傲慢(相较于其他老师/教授们,这是在场很多同学的一个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Mr.Michaol Schneider,绝对是全场最负责、最认真、最细心、最友好的负责人,给予了最丰富、最适宜的帮助,如果明年有机会的话希望可以继续邀请他来,同时让其他老师学习一下Mr. Schneider的风格。
学校种类多,但缺失美国高校,作为全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的确实属憾事。
通过我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一直在询问申请流程的事情,甚至是一些请教在哪里找潜在导师的问题,这些东西我觉得并不应该成为论坛上的主要问题。当然,教授更多的是代表学院来参加的,自己的方向可能并不能match很多同学,所以我觉得院校老师可以收集优秀学生信息,然后做记录。可以供未来到现场的正在招人的老师查阅,并讨论潜在的机会。
感受很好,就是此次参会学校代表较少,选择性少了许多。